EN

公司新闻

NEWS

bob手机版网页

bob直播app下载ios

  • +86-755-29891893
  • myp@www.brain17.com
  • +86-755-29891682
  •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 观光路汇业科技园2B-2C栋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bob手机版网页:阿尔特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5-14 07:12:05 | 来源:bob直播app在线下载 作者:bob直播app下载ios

  阿尔特是我国技术领先的独立全栈式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所处的汽车研发行业和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在汽车产业链中均占据着上游核心地位,与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紧密相关。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强劲,结束三连降并开始回暖。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为3.4%和3.8%。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市场的回暖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汽车研发行业持续保持较高景气度。汽车产业的迅速新能源化变革,也加速核心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汽车生产企业将研发业务委托给汽车研发公司是国际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业务模式。汽车研发企业按照依附模式,可以分为依附于汽车生产企业的模式、依附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模式和独立汽车研发模式三类。随着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汽车研发公司与汽车生产企业之间已形成比较稳固的互相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具有灵活性高、市场化程度高、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发展较迅速。

  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按照“系统总成、部件、零件”的产品集成度及供应体系划分,可分为一、二、三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汽车制造企业供货,产品多为系统总成或部件,一般具备单独及与汽车生产企业联合研发的能力,多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二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提供总成配套零部件,三级供应商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配件。部分综合性零部件企业产品图谱广、拓展性强,同时具备多级别供应商的属性。

  汽车研发行业源于美国,由欧洲发扬光大。我国汽车研发行业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经历萌芽起步阶段、学习积累阶段等,当前处于不断创新的蓬勃发展阶段。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与研发设计行业发展路径相似,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兴起,汽车零部件行业经历了初级国产化、基础零部件国产化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过程。目前处于核心零部件和系统总成国产化的过程中,逐步由成本换市场向由技术赢市场转变。

  汽车研发和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的发展遵循汽车工业发展大周期,当前汽车工业处于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发展周期中。汽车生产企业委外研发多为定制化项目,不同企业不同项目委外时间不具有规律性。汽车生产企业多根据产品规划和市场销售情况来制定生产计划,零部件采购多根据生产计划而定,也不具有规律性。另外,汽车生产企业年度新车推出虽存在周期性差异,受车企间错峰抵消影响,周期性一般不会传导至汽车研发企业。虽然下游汽车销售环节受一定季节性影响,但汽车研发及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均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阿尔特是我国首家上市的独立全栈式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创了我国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开展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和发动机/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先河,是我国极少数可向市场独立销售V6发动机的企业,是我国极少数具有汽车平台研发及应用经验的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也是我国首家披露进行滑板底盘研发与集成制造前瞻布局的上市公司。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是我国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还是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020年度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专项设计领军机构,拥有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中试基地。公司为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中的有力推动者,在我国独立汽车研发领域拥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在逐步提升。

  2021年,我国在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汽车消费者保护、加速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汽车技术革新等方面出台多条政策法规,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政策法规的颁布,有利于汽车行业规范化运营,有利于调节和引导汽车研发及零部件制造行业良性发展。为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制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快速开展。

  公司是以研发为核心基础,并向核心零部件等研发制造逐步拓展的综合性汽车研发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业务包含乘用、商用、特殊场景专用的新能源汽车及燃油汽车整车研发,平台研发及基于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和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核心模块研发,制造业务主要围绕动力系统相关核心总成、部件研发制造销售展开。各业务模块围绕整车研发展开,相互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协同性、关联性、共生性。在保持现有业务竞争力的同时,公司还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对未来的认知,通过内部研发孵化、内外部联合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布局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前沿技术或项目。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整车研发主要包含多类型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全新研发与改款研发。燃油汽车整车全新研发业务内容包括商品企划、造型创意、工程可行性分析、工程设计、性能开发、SE同步工程、样车试制及管理、样车试验及管理八个业务模块。新能源汽车全新研发业务内容除包含上述八大业务模块外,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集成、电驱系统、电控系统、电源系统、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模块设计研发。改款研发根据改动幅度及改动位置情况,涉及的业务模块与全新研发会有部分重合。由公司参与的全新研发车型,在全新研发期即可同步推出改款方案。公司整车研发业务基本涵盖了汽车开发的全流程,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开发,公司均既可以提供整车全流程的研发服务,又可以提供单独和组合模块的研发服务。

  汽车研发平台化能够大幅缩短汽车研发周期,大力提升零部件利用率,对汽车生产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平台的研发主要是将整车底盘、动力系统、车身下部等系统在底盘基础之上进行有机的组合和优化,实现整个平台能够进行参数的调整而适用于轿车、SUV、MPV等多级别车型。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研发企业极少数具有平台开发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在车身系统、动力系统、底盘设计等方面均有长期技术积累。公司已具备为客户提供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倾力研发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在功能架构、物理架构方面具备全面的开发能力。在网络架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方面能够提供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

  电子电气架构等顶层设计和关键软硬件产品的升级是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在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方面,公司在多年前即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目前已掌握多项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核心技术。另外,公司也设立了专门的智能网联部门,负责智驾、智舱、智网方面的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的研究。致力于智驾域控制器(DCU)、APA/AVP算法、路测感知摄像头、自动驾驶LX等级别的产品化推进。公司自主研发的VCU(整车控制器)已成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应用。

  公司是我国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开展V6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动力系统核心产品研发制造的领航者。研发制造业务是公司基于多年的整车研发优势,从专注研发向研发+制造模式的深度拓展。研发制造的产品主要聚焦V6型燃油及清洁燃料发动机,增程式等混合动力系统,减速器、耦合器、增程器单品及集成式新能源动力总成等汽车动力系统相关核心部件。前瞻布局是基于公司现有业务和经营模式,在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及潜在盈利模式上进行的深度探索。目前在汽车智能化发展重要趋势的正向开发平台(含滑板底盘)、混动系统项目及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均已完成布局。正在探索以研发成果参与客户销量分成等新型盈利模式,并有望在2022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业务链后延方面已开展整车ODM探索。

  公司整车研发、平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研发业务的交付物主要以图纸、数据包、样车/件及解决方案为主,整车投产支持阶段主要以技术支持为主。

  公司作为我国技术领先的整车研发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有内部技术研发和承接项目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公司内部研发流程主要分为提案、实施、发布三大环节。在提案阶段,由研发项目提案人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通过评估的研发项目进入研发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分理论研究、成果验证及优化、知识产权申报等具体环节。发布环节主要是研发成果的归档和发布等。内部研发是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巩固技术实力的重要保障,公司的内部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可用于具体项目执行。

  承接项目研发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多部门配合完成。主要包含意向对接、技术协议编制、团队组建与执行计划编制、研发执行、节点评审交付、项目总结归档等环节,其中研发执行与节点评审交付在项目执行中会交替进行。意向对接主要由市场营销部门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投标或直接洽谈,确定后向项目经理下达项目执行通知,由项目经理开始组织开展相应工作。

  承接项目研发执行流程为:首先,公司会与客户联合编制技术协议,对研发过程中技术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交付节点进行明确。同时项目经理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将执行信息通知到各技术部门和职能部门。随后,组建完整的项目团队,编制项目计划,建立项目服务器等准备工作;在项目管理部批准执行计划之后,项目正式进入执行阶段。研发执行达到对应节点时,开始组织节点评审、交付等工作,通过客户验收后开始下一阶段的研发执行工作。待项目主要工作结束后,还需组织各专业对项目进行总结,以供后续项目借鉴。最后,项目组将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归档,项目结束。

  公司采购可分为项目采购和非项目采购。项目采购主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采购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原材料。项目采购由项目经理提出采购需求,由采购管理部向合格供应商询价。公司具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潜在供应商筛查、合作供应商评级及未达标供应商淘汰等均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提高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每年都会进行合格供应商名录的更新。非项目采购主要根据公司日常运营需求,采购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和其它办公用品。非项目采购是由各部门根据运营需求经分管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向采购管理部提交采购需求,之后的采购流程与项目采购流程一致。公司能够根据项目具体需求,灵活匹配最佳效益的采购模式,做到必要性、时效性、经济性的有力平衡。

  公司研发制造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有混合动力系统、V6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耦合器、纯电动汽车减速器单体或总成等。混合动力系统、V6发动机的生产模式为:公司采购部分发动机零部件,质量管理部门对零部件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对核心和关键零部件的关键尺寸和参数进行百检。发动机的装配采用先进的组装线、热试线、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和扭矩控制系统,全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和各项装配质量参数,同时发动机下线%磨合试验,确保出厂发动机的一致性。插电式混合动力耦合器、纯电动车减速器的生产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实现共线生产。主要生产模式为:公司根据订单情况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对各配件进行检验和传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为保障生产质量,一些关键总成在合装之前也要进行过程检测,产品下线之前再对整机进行检测,最后等待物流部门根据订单包装发货。

  公司市场营销主要有行业通用的招投标和谈判性采购两种模式。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整车研发还有公司独创的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核心零部件制造还有与其他零部件供应商战略合作共同推广的模式。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是公司对前瞻性汽车造型和技术方案自发提前进行预研开发,潜在客户通过评审公司的前瞻预研成果或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开发方案形成订单意向。此模式是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与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的战略合作模式是公司利用整车开发和零部件制造优势,与其他零部件制造商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向汽车生产企业推广产品,实现研发订单和零部件供货订单的模式。

  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对客户的服务深度,增加公司与客户的粘性,在现有营销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公司还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目前主要在以研发成果参与客户销量分成、整车ODM业务链后延等新型业务上进行探索。公司参与客户车型销量分成模式,能够充分分享客户爆款车型的销售红利,在项目服务费外增加优质项目潜在溢价。

  随着我国汽车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整车研发企业的研发能力逐步得到整车制造企业和市场的认可,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整车研发供应商之一,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品牌优势逐步凸显。近年来,公司依托多年的整车研发经验和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强化市场营销力度,通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完善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等系列方式,不断探索与现有客户的深度合作机遇及潜在客户的全新合作机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2,277,551.86元,同比增长5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05,360,226.29元,同比增长85.12%,业绩同比变动的主要因素如下:

  公司已经形成了以整车全流程研发为核心,以核心模块深度研发设计为重点的研发业务布局。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业务(包含整车研发、平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在手订单执行顺利,并持续赢得多个订单,是公司最主要的业绩贡献力量。整车研发业务量稳步提升,其中新能源汽车研发业务发展仍表现强劲。公司凭借前瞻性技术积累,在汽车平台化趋势下先发优势逐步得到体现,近年来已承接多个平台+整车研发项目。得益于“双碳”目标的引导及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的推动,公司电子电气架构研发、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模块深度研发的业务逐步增多。研发业务广度和深度在报告期内均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公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是公司在研发业务优势基础上开辟的。经过多年孵化,柳州菱特和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已取得系列研发成果,且均已实现优势产品量产,两个子公司已经从完全投入期逐步向业绩贡献期转变。报告期内,柳州菱特V6发动机及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减速器等量产产品供货平稳,新客户开拓在有序进行中,德国大陆及上汽通用五菱等定点的产品均完成了样件的研发、试制和试验工作。2022年年中起,某大型整车厂变速箱总成项目有望实现量产。报告期内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4,476,479.08元,同比增长363.59%。随着现有订单的充分放量和潜在订单的落实,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第二增长曲线。

  不断攻破核心技术并形成专利加以保护,是公司技术积累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公司已掌握造型创意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技术、电源系统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技术、精致性开发、汽车仿真优化技术、汽车底盘调校技术、SE同步工程技术、发动机设计及仿真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串联式混动技术、乘用车平台开发技术、性能开发技术、整车试验开发技术、智能座舱、减速器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875项专利及28项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826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专利同比增长率达到28.30%,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达到32.14%。

  随着汽车功能和趋势的逐步转变,相关核心技术也在发生着变革。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企业,公司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上均已进行前瞻布局,并掌握系列关键技术。

  在电动化方面,公司已具备电控系统、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整车控制器(VCU)软硬件开发已在具体项目上实现应用,拥有先进的在环测试台架,可对软硬件进行全方位测试验证;具备电池包与整车的匹配、优化设计、性能仿真分析的能力,具备BMS的开发能力;具备驱动电机的选型计算、性能参数的匹配优化、整车集成能力,已为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进行了三电系统的开发。另外,在新能源趋势的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已掌握了金属储氢、关键零部件的选型、系统的搭载匹配、动力性经济型性的计算优化、系统及整车的热管理分析等技术,可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汽车的设计开发服务。

  在网联化方面,公司已掌握了以太网通信及测试技术,信息安全技术,SOA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基于AUTOSAR的中间件技术,域控制器技术,HIL测试技术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开发流程,且已形成相关技术规范。在智能化方面,公司已具备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智能座舱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成功研发经验。在数字化方面,公司具备完整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发能力,并已经为多家国内外公司提供量产开发。近年来,公司立足于提供面向服务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SOA)的全栈解决方案,多个前沿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SOA架构设计能力、服务中间件技术、以太网通讯技术、全域功能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公司已经建成覆盖智能车埪和智能座舱的先进HIL测试实验室。

  模块化平台研发是公司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其中城市物流车纯电动平台项目旨在针对特定场景(支线公里, 微卡或者轻卡承担;短驳配送:服务半径50~150公里车辆)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的、可拓展的、轻量化性能优良的纯电平台技术。如轻量化实现相比传统车型降重300kg以上、实现100万公里以上免维护电池、低能耗实现相比同类车型能耗降低8%以上等。适用于多级别乘用车的超级平台研发项目,旨在研究跨级别多平台的模块化开发,通过合理的模块化设计,可适应多种动力总成,多个级别的不同车型,能够在当前激烈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多变的背景下,研发先进的平台架构,提供多矩阵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研发最终实现平台的动力多样性、车辆多样性、高通用化率等。

  电子电气架构研发是公司2020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重要的募投项目之一。其中域控制器硬件以及底层软件项目紧贴未来“软件定义车辆”的发展趋势,采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研发满足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大型域控制器产品。新一代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项目紧贴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趋势,兼顾高级别自动驾驶对电子电气架构的冗余要求,采用面向服务的控制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一套可以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平台化电子电气架构。

  控股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已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具备各类型减速器、耦合器和增程器的开发、验证和生产能力,能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开发、匹配调校、验证等全套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自主研发的减速器、耦合器、增程器及集成式电驱动系列产品具有轻量化、小型化、型谱化、低噪音、高效率、高承载等特点。耦合器中自主研发的电磁离合器系统已达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控股子公司柳州菱特主要从事发动机研发、制造相关业务,具有多种类型V6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多年来自主研发的6G3系列V6发动机具有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低油耗、低噪声、低排放等技术特点。同时柳州菱特具备整机性能开发、机械开发、台架标定、可靠性验证、振动及NVH噪声等试验验证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为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额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呈现稳步增长的局势,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额达到151,446,332.87元,同比增长83.34%,2019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31%。

  公司通过IPO、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及自有资金投入等方式,持续开展前沿技术开发,全方位保障核心技术的积累。报告期内重点开展的研发及募投项目有:

  为保证竞争优势及行业领先地位,公司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熟悉整车开发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人才,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技术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多年来,公司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中高级工程师、设计师数量和技术水平,在新业务模块如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电源、电机、电控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整车平台等方向持续增加人员投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1,82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32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2.67%;技术人员总数为1,42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7.98%。

  公司创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础,近年来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频次在不断提升。美日及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较早,专业经验和技术环境相对成熟。公司在倾力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同时,也在积极借助国际专家专业力量保障公司国际竞争力。签约了百余位国内外知名汽车创意大师及工程领域资深专家来保障公司的前瞻研发设计能力,这些专家拥有意大利博通、宝马美国设计中心、通用汽车、日本三菱、梅赛德斯奔驰、日产、丰田、五十铃、韩国现代、捷豹路虎、起亚等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及设计公司的多年开发经验,尤其在汽车整车、造型、发动机、耦合器、减速器及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等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

  造型是汽车的灵魂,造型创意是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公司造型创意业务涵盖造型趋势分析、概念草图设计、效果图设计、小比例模型制作、全比例模型制作、数字模型制作、概念车设计及同步工程可行性分析等汽车造型必备的各个环节。近年来公司在持续完善国际化团队的建设,已通过在欧美、亚洲等区域投资设立子公司及缔结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分别在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北京和上海设立五大造型创意中心。公司参与设计的已上市汽车造型,有多款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在保障国内领先的同时,通过国际化团队配置、专业化人才梯队搭建、典型项目打造等方式,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职位晋升和股权激励是企业实现人才聚集和团队稳定的重要途径。公司有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报告期内公司有百余位骨干员工完成职位调整晋升,年度职位晋升人数超过公司总人数的5%。公司成立以来,已进行多轮次股权激励,上市后继续推动股权激励等激励政策的实施。报告期内,顺利完成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所归属股票的上市工作,并向117名核心技术(业务)骨干授予预留的98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尤其在整车研发等人才密集型领域表现更为突出。为了保障公司行业技术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战略目标实施,2022年公司将根据项目需求和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重点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及文化认同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并继续推动优质人才股权激励计划的开展,重点落实人才储备计划,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为公司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公司团队规模已接近2,000人,控股及参股子公司数量达31家,遍布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及国内11个省份的13座城市。在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都灵、日本东京及中国北京和上海拥有五大创意研发中心,造型院、工程一院、工程二院、各子公司研发团队及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公司发展。为适应公司发展,2021年公司新设立品牌部和智能网联部,团队架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提升公司服务质量和效率,未来将在客户聚集地及重要汽车城,继续设立子公司或事业部进行定向服务。

  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和发动机/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开创者,是国内极少数业务模块能够覆盖整车开发全产业链的独立开发企业。另外,公司依托丰富的整车设计经验,还不断拓展特种车型的开发业务,如:无人驾驶物流车、观光车,均得到客户一致好评。

  公司不断强化整车全流程研发的同时,在模块化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化软硬件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延伸。近年来汽车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平台打造,公司是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中率先开展平台开发的企业,也是目前屈指可数已掌握汽车平台开发核心技术且具有平台开发成功经验的独立汽车研发企业。传统汽车搭载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不足以满足汽车智能化变革,公司是较早开展电子电气架构开发的企业,并已成功在具体项目中实现应用。为进一步满足未来需求,公司还在研发满足未来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电控系统是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公司自主研发的VCU已经在量产车型项目中成功实现良好应用。

  性能测试是整车研发重要的环节,整车转毂环境舱属于目前业界内主流的研发试验资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和整体研发能力,确保开发周期,公司于2020年起,即着手建设整车转毂环境舱,目前已经完成建设,处于设备调试试验阶段。公司投资建设的环境舱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未来不但能够满足公司试验需求,还能够适当承接外部试验订单。

  围绕汽车研发开展的研发业务和制造业务构成公司的基本产业生态。公司零部件客户与公司整车设计客户高度重合,优质的整车研发服务能够为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优势导流,零部件客户多数是整车设计开发客户的顺利转化。凭借整车开发业务的先入优势,公司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核心零部件“Tier0.5”供应商。公司高水平的整车开发能力,为赢得零部件订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进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优势也能够反哺整车设计业务进一步提升。整车设计业务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前瞻项目布局是公司着眼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市场化培育方面,2021年3月,公司参股公司株式会社BEAT POWER出资6,000万美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成都倍力特,该公司致力于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为客户提供动力系统的解决方案;2022年2月,公司参股阿尔特数科,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车载硬件计算平台、车载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SOA服务平台开发与运维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2022年2月,公司参与投资设立壁虎科技,该公司核心团队包括汽车整车开发设计龙头企业、OEM和互联网公司工程、设计、研发和管理团队,并拥有创新的滑板底盘技术。将主要以汽车滑板底盘技术和产品为基础,服务于城市物流、商务、家庭、共享出行等领域。

  在内部直接孵化方面,公司IPO募投项目、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自有资金投资项目中,多个研发项目聚焦汽车发展前沿。

  公司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专业人员的定期维护更新,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下设国内标准数据库、海外标准数据库及企业自有标准数据库,其中:国内标准数据库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等标准,共有5,800多项标准;海外数据库包含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主流国家标准及东盟、印度、巴西、海湾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标准,共计3,600余项标准;由公司各专业编制的企业标准共计680余项。强大的法规标准数据库为项目提供有力的法规标准支持,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水准,加速了开发效率,为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公司在积极参与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公司已为超过60家客户成功研发接近300款车型,不同客户对车型委外设计的保密性要求有一定差异,主要有客户主动公开前不可公开、市场知情前不可公开、一定年限不可公开、永久不可公开等类型。截止2021年末,公司参与研发且已成功上市的车型中,绝大多数仍不满足公开条件。能够披露的车型主要有一汽红旗H5、一汽红旗HS5、一汽红旗HS7、一汽奔腾NAT系列、一汽奔腾T55、一汽奔腾T77、一汽奔腾T99、一汽轿车全新奔腾B70(第三代)、一汽大众捷达、一汽大众迈腾、一汽大众高尔夫7、一汽大众速腾、一汽大众宝来、蔚领、一汽大众高尔夫嘉旅、一汽佳宝V75L、V75、北汽B80J、昌河Q25、北汽绅宝X25、北汽绅宝X65、北汽绅宝D50、北汽新能源LITE、北汽新能源ARCFOXα、东风汽车600006)风神AX5、东风汽车风神AX4、沈阳金杯运赢、启辰T70、启辰T90、启辰D60、吉利GS、帝豪GL/帝豪C7、广汽本田VE-1、东风本田XNV、小鹏G3、合众哪吒N01、合众哪吒U、天际ME7、观致7、江西五十铃翼放ES、长安跨越王F3等。

  公司参与或主导的成功上市车型中,多款汽车造型荣获红点奖、意大利A设计金奖、德国iF设计大奖等多个国际知名奖项。多款汽车荣获产品创新奖、最受关注车型奖、年度最佳人气奖、年度高品质车型奖等。另外,公司研发的1.3/1.5L发动机曾荣获十佳发动机。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齐心协力保障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落实。顺利完成上市后首次核心技术骨干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归属工作,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成功获得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批复并顺利完成股票发行工作,引入11家重要投资者募集7.89亿元资金,公司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巩固。高水平、高效率、高积极性团队的建设以及公司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为公司业务开拓和项目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陆续签署多项订单,在现有客户深度服务方面及新客户开拓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公司整车研发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研发整车设计业务仍为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最主要贡献力量。公司业务承接数量、完成项目质量的稳步增长,共同推动业绩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截至2021年末,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416,135,457.86元,同比增长6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达到2,516,786,264.00元,同比增长71.01%。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72,277,551.86元,同比增长5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05,360,226.29元,同比增长85.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89,739,239.49元,同比增长89.4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2,052,014.30元,同比增长199.20%。燃油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实现营业收入187,438,692.53元,微高于去年同期,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73%;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实现营业收入1,009,670,750.90元,同比增长63.74%,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9.36%。报告期内,公司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4,476,479.08元,同比增长363.59%,占营业收的比例为5.07%。已量产项目表现稳中有进,在手定点项目均已完成研发及测试工作,为后续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放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支持市场营销的开展,整车全新研发、整车改款研发、平台开发、基于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化关键模块研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项目陆续有新订单或新定点函的落实。

  公司所在行业订单签署时间会受客户决策进度及市场整体变动影响,不存在周期性季节变动,但会因在个别季度项目的集中签署而表现出季节间订单签约量差异较大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签署的研发业务订单额达到26.43亿元,年度签署额创历史新高。截止报告期末,研发业务在手订单总额为17.87亿元。

  公司客户及潜在客户群体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分布较多,疫情的散发或区域性反弹影响了部分客户的工作进度,对公司所执行项目的验收及潜在项目的洽谈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公司近期与多个潜在重大客户的谈判进度受疫情影响有所放缓,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存量的研发业务订单总额为18.48亿元。随着整车企业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公司所执行项目的验收进度及与潜在客户的洽谈和签约进度有望逐步回归正常。

  公司已具备为国内和国际客户开发适用不同应用场景汽车的能力,签约或执行多个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公司与某国际整车客户近年来合作深度不断加深,仅2021年4月以来,公司与该客户的合作金额就已超过4.5亿元。且公司与该国际整车客户的合作模式,未来有望在与其同体量的另一国际整车客户上得以复制;公司为金琥新能源汽车(成都)有限公司研发的E99新能源物流车样车于2021年已顺利下线;承接的天津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纯太阳能车项目,仅用时5个月即完成研发,该项目是公司整车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承接的某领先自动驾驶公司高级别自动驾驶整车研发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自动驾驶整车研发领域的技术能力已达到国际水平。

  主要订单包括:与上汽通用五菱签署的DHT变速箱订单、与东风本田及广汽本田签署的减速器量产订单、与德国大陆的减速器订单等。减速器、耦合器等新能源动力总成研发制造业务平稳发展,V6发动机除为北汽小批量供货外,在与其他潜在客户洽谈定点。减速器持续为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量产供货,德国大陆定点的减速器和上汽通用五菱定点的DHT变速箱总成在2021年均已完成样件的研发、试制和试验工作。2022年年中起,某大型整车厂变速箱总成项目有望实现量产。参与投资的成都倍力特在保持研发工作顺利进展的同时,已与多家企业开展需求对接,力争满足系列整车客户要求。

  多年来公司一直坚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服务的宗旨,非常重视对行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对于重要的发展方向,公司会提前进行技术或资源储备,不断补全公司的服务模块。近年来与国际客户的合作不断加深,已于2021年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伊藤忠”)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新能源车研发、拓展及零部件出口等国际业务上深入合作。公司与伊藤忠的战略合作,未来还能助力客户车型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2022年3月中旬,公司与本田签署了技术许可合同,本田将其拥有的车型研发所需专利技术、相关车型数据、图纸等许可公司用于相关车型开发。该合同的签署,能够推动本田相关专项技术商业价值在中国及国际市场的充分实现,是公司与本田互信互利协同战略的进一步升级,是公司综合竞争力得到国际客户认可的充分体现,是公司在充分控制风险前提下业务模式和客户合作模式的全新尝试。

  开展整车ODM是公司基于对未来的前瞻认识制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之一。目前部分客户对公司的整车ODM已有意向性需求,公司已着手落实整车ODM业务实践。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全球汽车工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造车势力及汽车研发新变革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销仍保持倍数级增长,全市场年度发布新车型数量和汽车生产企业新车型推出频率持续保持高位,汽车研发需求旺盛。国内汽车研发市场相对较分散,除独立汽车整车研发企业、依附于整车和零部件的汽车整车研发企业外,围绕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或汽车产业园,也存在较多专注于某个模块研发的小规模汽车研发设计企业。当前各类型汽车研发企业均未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格局,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呈现共生状态。在共生的同时,公司等独立整车研发企业服务范围广、品牌背书力强、研发经验丰富,已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汽车生产先后经历纯手工逐辆打造式,标准化流水线量产式,高柔性模块化、平台化智造等模式。构建前沿性模块化、平台化的汽车架构,已成为当前汽车生产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模块、平台研发能力也成为汽车研发企业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使较早布局三电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研发等新能源汽车专有模块的汽车研发企业竞争力逐步凸显。

  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二三级供应商稳定格局。发动机与底盘系统零部件供应商在产业链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V6发动机研发生产主要以国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为主,我国个别大型汽车集团也有自有配套,公司是我国极少数能够独立向市场供应V6发动机的企业。新能源汽车尤其纯电动汽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零部件供应商的格局,以电池、动力总成为代表的新兴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公司已形成以研发业务为核心基础,以向核心零部件等研发制造为重要拓展方向,以前瞻布局为突破口的综合性发展业务格局,未来将在现有模式下继续开拓创新。

  研发业务是公司多年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汽车全流程研发是公司的基石。在研发业务上,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巩固和加强整车全新研发及改款研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强化新能源汽车相关研发能力提升。并将平台研发以及基于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模块的研发放在突出位置。

  公司未来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公司的整体研发能力:一是要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如:纯电动汽车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提升技术竞争力;二是继续加强造型原创能力建设,依托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将造型设计业务建设成国内顶级、国际一流、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优势业务;三是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着重研究符合节能、环保、智能要求的新技术、新功能,包括:混合动力控制技术、燃料电池集成匹配技术、智能驾驶系统集成及功能开发等,并逐步将该等技术运用到实际设计业务中。

  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是公司重点培育的业务方向,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动力。未来将为客户提供设计方案、产品交付、升级计划等一揽子优质解决方案。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方面,公司将继续提升现有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并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布局。在核心零部件市场规划和销售方面,公司将充分重视研发业务与零部件制造业务的协同发展以及各零部件制造业务间的协同发展,增加研发业务与零部件制造业务的相互导流,增加公司零部件产品在公司系统总成或部件产品上的使用率。重点强化现有客户的深度需求开发,多形式多路径推动新客户的开拓。前瞻布局是形成未来竞争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公司基于现有竞争优势和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认识,在汽车发展核心领域重要方向上的深度探索。在前瞻布局方面,公司将通过内部孵化、市场化培育、战略性创新等模式进行。内部孵化将基于公司IPO、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及自有资金研发项目展开,市场化培育重点围绕正向开发平台(含滑板底盘)、混动系统及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等方面进行产业化推进。战略性创新主要在业务模式、产业链布局等方面进行尝试。

  公司将以总体发展战略为导向,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持续优化公司产业生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夯实公司的技术实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会继续加强团队研发能力的建设,将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作为基础,充分探讨和挖掘更加高效、高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积极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前沿模块方面的人才。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内部培训、加强国际交流等方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事业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层次、高效率、高水平的研发设计团队,满足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技术创新开发的需求。在核心零部件的开发上,添加必需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核心零部件的分析和验证能力;在汽车设计发达国家组建海外工作室,吸引海外优秀设计人才,同时快速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经验和理念;和国内外技术能力突出的科研院所、高校、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增强公司在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上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并保持领先地位。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速145.6%,排名居首。在新形势下,公司将根据政府政策指引、客户实质需求,综合把握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战略,继续推动创新研发,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布局,不断强化整车研发行业领先地位,全面夯实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深入探索正向开发平台(含滑板底盘)、混动系统项目及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等研发。通过完善整车研发产业链布局、优化营业收入结构、着力核心技术攻关、吸纳优质人才加盟等举措稳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极其重视创新研发,2021年公司在保障IPO募投项目顺利开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的落实,并通过自有资金在多个前沿方向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研发项目。2022年,公司将重点保障现有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积极推动研发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应用。同时公司将系统规划资金应用安排,保障研发投入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围绕整车研发有计划开展前沿技术、重点方向的研发投入。

  2022年仍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年份,公司将继续多梯次多路径的推动前沿技术积累和研发成果转化,尤其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加快前沿技术储备。在汽车整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下,公司将重点加强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平台开发等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在零部件智能化、集成化、轻量化趋势下,公司将重点开展高性能、低能耗、通用化方面的创新研究。

  研发项目承接是公司所掌握技术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渠道。2022年,公司在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的同时,将在人员、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多渠道重点推动市场营销支持力度。在人员方面,公司将通过扩大市场营销人员队伍,推动行业知识及专业素养提升、优化市场营销人员激励措施等措施,系统完善市场营销队伍建设,提升市场营销人员积极性。在组织架构方面,公司将在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上,在典型大客户、重要汽车产业集群所在区域,通过增设子公司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客户需求响应意识,提升公司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司将充分利用整车研发向零部件制造的导流作用,保障公司在整车研发市场的先发优势能够有效传导给零部件制造业务。依靠公司在整车研发领域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入洞察,加速推进核心零部件产品行业先进性,积极推动核心零部件产品销售。

  2022年,公司将重点保障零部件现有量产客户的高质量供货,加速推动现有已定点客户的量产前准备,充分做好核心零部件业务整体放量前各项准备。充分利用公司在整车研发领域的良好声誉、技术领先优势以及现有产品的市场应用良好效果,在维护现有客户市场份额的同时,重点进行现有客户的深度需求挖掘,精准对接公司现有产品在现有客户其他车型的配套。另外,公司将与子公司一起进一步挖掘国际客户和其他潜在客户的合作机遇。

  公司前瞻布局主要有内部孵化、市场化培育和战略创新三种类型。其中内部孵化,是通过IPO、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及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的研发项目或经营项目孵化;市场化培育,是通过并购、联合投资、参股设立、战略合作等形式开展的市场化项目培育;战略创新,是对公司业务模式和业务品类进行延展,重点在营收模式和产业链延伸上进行探索。

  2022年,公司将以研发业务竞争优势及零部件业务孵化经验为基础,深入开展前瞻布局业务的稳步实施。内部研发将主要聚焦多级别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等方向,市场化培育主要聚焦滑板式底盘、混动系统、智能汽车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战略创新主要聚焦以研发成果参与客户销量分成、向下游整车ODM延伸探索等方向。

  随着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逐步推进,能源革命趋势逐步明朗。汽车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碳减排工作的重要一环,发展动向受到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汽车排放指标、新能源汽车补贴、进出口政策等调控变动,对汽车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当前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涨价已成为新的趋势。另外,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消费者汽车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果政策或市场出现不利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订单或经营情况。

  应对措施:公司将实时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相关法律法规变化及国家政策导向,适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从而降低政策及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同时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整车研发为核心,不断丰富公司业务布局,通过提供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更专业化的服务或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和驾乘体验越来越重视,整车研发行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整车研发企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较同行业国际头部企业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公司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司的业务范围将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市场渗透,直接与国际头部汽车研发设计公司在高端领域进行竞争。另外,国内同行业企业研发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团队技术实力也在逐步提高。未来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强化公司技术开发力度,通过更为前沿的技术创新和前瞻创意设计,来保持公司的领先地位。另外,公司将以整车研发业务为核心,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制造、定制改装等相关业务,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与客户的合作,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或产品,不断提高公司的综合能力。

  汽车研发设计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公司技术人才队伍保持稳定,流失率较低,但由于汽车研发设计行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整体偏少,且当前汽车市场整体面临“人才荒”,如果核心技术人员外流,将对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为做好公司人才储备工作,公司先后制定了技术职称管理方案、技术培训管理方案、技能培训讲师管理方案等针对公司设计人员的培育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汽车设计人才快速提升。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才流失对公司的风险。

  作为研发型企业,技术资料是公司的核心机密。公司的技术资料主要提供给设计项目涉及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供应商。为防止技术泄密,公司在与客户和供应商签订业务合同时约定了保密条款以及泄密、侵权责任的追究、补偿条款。此外,公司的设计业务均由技术人员完成,为防止技术资料从内部泄密,公司与所有技术人员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并在重点项目中对项目组同事及可知悉项目保密信息的其他关键人员签订《项目保密协议》,且通过分块设计、内部隔离、网络系统和文件加密等手段防止内部泄密。公司成立以来,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技术泄密事件。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管理难度的增加,如果保密措施执行不力,则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存在泄密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保密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的泄密风险。公司分别设置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措施、文件资料保密措施、会议保密措施、涉密载体管理措施、试验车辆保密措施、接待、对外交流保密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的泄密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总股本331,754,472股,宣奇武先生直接持有公司3,699,681股股份,通过阿尔特投资间接持有公司26,006,232股股份,通过作为嘉兴珺文银宝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有限合伙人间接持有公司1,186,101股股份;刘剑女士直接持有公司1,400,000股股份,通过阿尔特投资间接持有公司8,974,398股股份。宣奇武先生直接控制公司1.12%股权,刘剑女士直接控制公司0.42%股权,宣奇武先生及其配偶刘剑女士通过阿尔特投资间接控制公司13.58%股权,宣奇武先生及其配偶刘剑女士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共计15.12%股权。如果后续公司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下降,或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不断提升,可能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减弱,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而给公司业务或经营管理等带来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优化股权结构,及时关注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情况,探索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公司子公司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虽然人们对防疫已有一定经验且绝大部分同事已按照要求接种疫苗,但局部爆发仍无法完全避免。如果公司及子公司或重要客户所在区域爆发疫情,将对公司的市场开拓和日常经营及项目交付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政策,鼓励员工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范工作。另外,公司已通过上下班班车、分阶段用餐、常态化体温检查、限制线下会议人数、鼓励线上会议等形式及鼓励接种疫苗,在关键时期居家隔离、组织集体核酸检测等措施实施全方位疫情防控。并在公司战略规划、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及时审慎作出相应改进,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因素为公司带来的消极影响。

  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均已顺利开展。虽然公司对在项目实施前均进行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但仍存在部分因素可能导致募投项目实施或成效不达预期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通过配置专业技术人才、邀请专家技术指导、合理研发投入、阶段性研发进展及市场环境评估等措施,系统降低募投项目实施风险。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